查看原文
其他

惊艳“科学的春天”!他们为海上猛虎“添翼”


70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始终与新中国

国防现代化和海军战略转型休戚与共

一项项“国字号”科技成果的背后

是一代代哈军工传人用青春与热血

谱写的爱国奋斗之歌


一项贯穿半个多世纪的技术

凝聚了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几代人

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热血与忠诚

这项技术曾经惊艳“科学的春天”

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这项技术就是62型减摇鳍技术

目前已经发展为全航速减摇鳍助力科考

1991年7月,哈船院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上,团队获“先进集体”称号。左二荆兆寿,左三李国斌,右三李积德,右二金鸿章。


62型减摇鳍档案

完成人:顾懋祥、李国斌、荆兆寿、李积德、王华羽、金鸿章、王振邦


成果简介:62型减摇鳍是安装在62型护卫艇上,用以减少艇在风浪中摇摆的装置。该型减摇鳍在国内首个被海军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是我国首套设计定型的减摇鳍,可达到85%的减摇效果。1978年,该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茫茫大海、万顷碧波,再大的舰船也如一叶扁舟,难敌汹涌波涛的颠簸摇晃。这样的摇晃,轻则影响舰船的适航性、船员的舒适度,重则威胁舰船的安全性与战斗力,对军舰威胁尤其显著。减摇鳍因此应运而生,它是帮助船舶在狂风巨浪中保持平衡的人造“鱼翅”,装于船中两舷舭部,通过转动减摇鳍,使水流产生作用力,形成减摇力矩,从而减少船体横摇,这是目前效果最好的减摇装置。值得自豪的是,我国首套设计定型的减摇鳍——62型减摇鳍就诞生在我校,不但为海军的猛虎艇添翼,增强海军的战斗力,还为学校陆续捧回了全国科学大会奖等诸多奖项。


海军紧急需求

上世纪60年代,由于我国护卫艇吨位小,风浪中摇摆剧烈,大大影响了武器使用效能。因为炮艇在海上摇摆得太厉害,有的整箱炮弹掉到海里去,有的摇晃得连装弹都装不进去,提高舰艇抗风浪能力迫在眉睫。


1965年末,哈军工海军系老专家顾懋祥教授敏锐地抓住机遇,向海军系党委和学院党委进行汇报,各级党委非常重视,向海军申请研制护卫艇上加装减摇鳍的任务。申请正好解了海军需求的燃眉之急,海军当即决定让海军工程系承担炮艇减摇鳍任务,开展研制工作。


由顾懋祥教授牵头,由造船、船电、导弹发射装置等专业构成的任务组。组内分舰船水动力总体、液压和控制几部分开展工作。


当时提的口号是“急海军战士所急、想海军战士所想”。参加任务是以老带新并以年轻助教为主,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科研团队,由海军工程系几个教授会的教员组成,采取边学习边讨论边实践的方式,逐步掌握了舰船减摇鳍的工作原理,统一设计思想。时任导弹发射装置液压组组长的李国斌时年28岁,刚留校工作不久,同是骨干成员的荆兆寿、李积德则刚刚26岁。他们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这一任务中,这是他们与减摇鳍结缘一生的起点。


一生只做一件事

学院根据战备任务的需要,为任务开绿灯,任务需要什么给什么。统一指挥,群策群力。1966年3月,学校完成了国内第一次实验室减摇鳍的台架试验,并取得预期成果。学院打报告向上级请示能否装船,海军回复:“立即装船!”其后,研究人员奔赴大连装艇。几经周折,护45艇进行了国内首次海上升摇、减摇试验等,减摇效果显著。李国斌见证了“护45”艇隆重的入列仪式,并被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文革期间,很多国防战备项目中断。但1968年,海军装备部科技部通知学院继续进行减摇鳍的研制工作。海军工程系组织了荆兆寿、李国斌、李积德等人组成新研制组继续研究,荆兆寿任组长。


因为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制作减摇鳍科研样机并不是科研人员设计出来就能加工出来的,设备选型、选材都非常困难,现场设计加工无法正常进行,他们只好抬着减摇鳍比较大的加工件一个工序一个工序请工人师傅帮忙。国内工业条件限制无法选到合适的器件,他们进行大量调研,“化缘式”地拼凑,将飞机淘汰下来的陀螺、国内某武器系统的液压装置搜罗来,进行从设计、计算、加工、现场安装等“一条龙服务”。


1972年,团队在国内第一次进行“护45”艇舰船减摇试验。加装减摇鳍的艇队从海洋岛到威海拉练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减摇鳍的优越性,摇摆大幅降低,并在风浪中高速航行。1975年2月,62(NJ3)型减摇鳍在汕头海域完成了海军组织的设计海情下减摇试验,达到了85%的减摇效果。其后,该型减摇鳍在国内首个被海军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1978年,该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其后研制的037型减摇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053型减摇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4年,为了更好地组织开展护卫舰减摇鳍的研究工作,学校成立了以院长邓三瑞教授为组长,副院长杨士莪教授和戴遗山教授组成的领导小组,解决减摇鳍研制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1985年,NJ4型减摇鳍被海军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这是继NJ3型之后国内第二个被批准设计定型的装备。


1991年,学校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三型号减摇鳍都批准设计定型的单位,协助生产厂家完成全部生产鉴定工作,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并随舰出口多个国家。


一项事业成功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往往是主人公的忘我付出。这群年轻人为了完成任务,抛家舍业,长期坚守在现场,连续几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李国斌的孩子因为胸膜炎住院,李国斌没法照顾,直到医院下达病危通知,才匆匆从旅顺基地辗转赶往医院,见到家人的第一句话:“孩子还在不在?”为了解决摆动液压缸的问题,一位年轻助教背着数十斤的器件去陕西求助。有的成员爱人患癌手术、有的亲人挨批斗,这些年轻人都无法顾及,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渡难关,结下了持续终生、深厚的战斗友谊。


现年83岁的李国斌是我国第一套设计定型的减摇鳍主要设计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先后研制了三个系列、二十余个型号的减摇鳍,装配了300多艘舰船。现年81岁的李积德退休返聘后至今在学校“波浪载荷与结构强度”团队服务多年,目前仍为大尺度模型试验等科研项目献计献策。对此,他们说:“我们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也只会干一件事,别无所长,一生只为海军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


顾懋祥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对当时这些年轻人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又润物无声的。他们亲见带着大校肩章的顾懋祥蜷蹲在安装减摇鳍的狭小空间里调试设备的身影,看到顾懋祥因为晕船扶舷呕吐,正好吐到从下经过的戴遗山教授的后脖颈,戴教授的“怒目而视”和顾教授的无辜表情……斯人已逝,音容笑貌犹在眼前。那种全心全意做一项事业的创业精神、报国精神植根在这些年轻人一辈子为海防服务的思想中。


一项薪火相传的事业


今天,当81岁的荆兆寿看到上百艘装备着我校研发的减摇鳍的舰船时,难掩自豪地说:“我们感到欣慰,为强大的海军出力了!”


这是一项传承了半个多世纪、薪火相传的事业。五十年来,学校已研发出4个系列20余种型号减摇鳍产品,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的各项奖励,装备于我国海军、海警、海关及渔政等各个部门,并出口多个国家。1999年,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下属“船舶减摇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成立,由梁利华教授任所长,再启事业新佂程。


2000年以来,研究所研发出可收放式减摇鳍、高速工作艇收放装置和减摇水舱等多个产品,产值数亿元,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近年来,突破了零航速减摇、波浪补偿和升力反馈控制等技术,并在舵鳍联合控制、高性能船综合姿态控制及液压直驱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实质进展。


随着人们对船舶安全性、舒适性要求的提高,民用船舶的减摇鳍市场显出了光明的前景。2005年,梁利华教授及其团队进一步将发展的领域从军船拓展到民船领域,并在减摇鳍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新的减摇设备。


2017年8月,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全航速减摇鳍,解决了船舶在全航速下减摇的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减摇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2017年12月,“舰船锚泊及低速减摇技术”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可收放减摇鳍首次被安装到国外游轮;2018年底,全航速减摇鳍在国内首次被安装到科考船上。


全心全意做一项事业的创业精神、报国精神始终流淌在团队中,并被接力传承,在这种精神支撑下的减摇鳍事业,也在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中灵活游弋。


相关精彩链接



蓝色大海的传说?央视第一时间pick哈工程!

你以为你以为的哈工程就是你以为的?

刊发国际顶级期刊! 哈工程这项成果让海洋监测神器不再“酒驾”

海陆空天,献身国防,这支哈工程科研团队屡建功勋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唐晓伟

编辑 | 张岩松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